English

高校德育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要求

1999-09-03 来源:光明日报 严守序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获得充分体现的现实,它要求高校德育要把知识的意义教育纳入到德育之中。

知识经济的意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并且知识在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占主要地位。知识经济与非知识经济的根本区别,并不是看知识是否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而是看知识的要素作用是否超过了非知识要素。其二,由于知识的价值得到实现,人们对知识的追逐认可,使得含有知识的产品成为畅销的商品。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所以发展快,除了他的精明之外,就是他把知识变成了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需要。其三,由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产品实现后的价值分割中,使知识获取的份额大大超过非知识份额。

把知识的意义教育纳入到德育内容当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价值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元素和主要资源。让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目的是让学生认清形势,激发学习动机,适应社会发展,成为有用之才。其次是进行知识的含义教育。学生只有知道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才有可能学习掌握知识。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如果不知道该学的知识是什么,那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甚至会出现花费功夫越多,学习效果越差的情况。第三,要让学生认识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关系。人类学习知识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在实践中应用;二是为了传承;三是为了发展。学习是从积累开始的,但发展需要创新。积累是基础,创建是关键。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仅仅是积累,也不能实现创新。因而大学生的学习一定要把积累和创新结合起来,把积累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把创新发展作为积累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这要求高校德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到德育过程之中。高校德育的基本过程是教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本途径。高校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传授传承科学文化知识,二是宣示教化做人的学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凭自己的创新行为和追求创新的示范影响学生。一个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然会影响他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传授传承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以对科技文化发展历程中富有创新精神的“贤人大师”的肯定和褒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开设的一系列人文科学课程,虽然有扩充知识提高素质的要意,但根本的是宣示和教化人们如何做人。在告诉人们如何做人的过程中,德育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创新人格的肯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另一方面可以把是否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为关涉民族兴亡的责任。社会发展和进步虽然不能缺少知识的传承和应用,可发展这个硬道理不能靠循规蹈距。经验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兴,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衰。

教学环节虽然是德育的基本过程,但它不是德育的全部过程。除教学环节外,德育过程还应包括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除教学环节之外的一系列环节。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措施:①学习借鉴他人的创新过程和实践。这里的他人既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是现实中的,既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既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甚至是民族的。借鉴他人是为了提高自己。②组织学生参与创新的实践。学生创新实践可以有科技创作发明、创新意识展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很少保守,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高校学生的实践环节,一方面是为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随着教育改革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实践环节必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高校德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除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外,还要注意用德育过程本身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在德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无论是理性认知过程还是感性体验过程,都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鼓励个性健康发展,改变传统的注重求同思维训练,忽略求异思维品质的弊端。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那种你说我做,你教我听的模式,动员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过程之中。最后,德育过程要不断更新内容、变换方式、不墨守成规,以求新务实的风貌影响自己的对象。德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德育主体以自己的工作、追求、形象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发展的氛围,这既是自己发展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